悟 饕 池 上 飯 包

店鋪情報

STORE INFORMATION

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導覽語音_民眾生活消費意識提高

點閱率 : 2455
池上飯包從1962年開始使用木盒以來至今已超過50年,「第二代池上飯包」-「木盒飯包」,一直廣受好評,直到1978年台鐵跟創始人說:「阿嬤~ 最近很多客人來反應說吃了你的飯包後肚子會很不舒服,要改進一下餒。」

事後創始人仔細思考,覺得製作過程也都還滿衛生的,大概是飯包裡面放很多「濕」的食材,所以比較容易壞掉,如玉子燒、高麗菜,這些食材在烹調完之後還會繼續生水出來,導致飯包的濕度增加,剛好是細菌喜愛的生長溫床。

那時候還在蒸汽火車的年代,從花蓮到台東雖然短短200公里,但慢車要12小時、快車也要8個小時,旅客到池上站的時間不見得是吃飯時間,所以旅客們大多是早上買中午吃、上午買要晚上吃,大多會放超過三小時以上,以前人比較窮苦就算有點壞掉還是要吃下肚,但隨著生活水準漸漸提高,人們開始反應這其中的問題。

於是創始人阿嬤改了一系列的菜色,把玉子燒改成滷蛋、高麗菜改成炒鹹菜,如此飯包裡面全都是「乾」的食材,飯包不易生水自然保存時間會久一點。這就是1978年「第三代池上飯包」-「乾式飯包」,目前也變成全台灣「乾式飯包」的代表。

自此,市面上有了二種飯包形態,一為「濕式」的自助餐湯湯水水菜色豐富,另一為「乾式」的池上飯包適合外帶香味較足,而「池上飯包」正是「乾式飯包」的代表性商品。
返回上頁